发布时间:2018-12-26 15:19:11 文章分类:拆迁资讯 作者:拆迁项目 阅读:41609
早在2017年天津棚户区改造实施“三年清零”的拆迁行动计划,这一计划落实到2019年底。这一项目将全面完成市区147万平方米棚改任务,直至本月,这项计划已经历了三分之二。
2018年12月,丁字沽平房片区启动棚改项目协商搬迁工作。这片破旧的棚户区位于红桥区与北辰区交界处,总面积12.13万平方米,共涉及6600户居民。不少老住户早已搬走了,如今多为租户,对他们来说,平房最大的优势就是租金低廉——每月三四百块钱就能租到一个单间,而在附近小区的老楼,租金基本都得翻倍。
随着丁字沽平房区的搬迁,已停工多年的京津快速路高架桥或将得以复工。据当地居民介绍,这座高架桥从2008年之前就已经开工建设,然而由于丁字沽棚户区迟迟未拆迁,高架桥修了一半只能停工,在棚户区前形成“断头桥”,中间约有一公里桥段至今未能修建。经过近十年的闲置,高架桥部分桥面已经开裂,桥身长满杂草,护栏锈迹斑斑。
因坐落于沽河(北运河)之西而得名的“西沽”,与直沽、丁字沽并称“三沽”,几乎与600年天津卫拥有同样长的历史。2018年9月,红桥区启动西沽南片区棚户区改造项目协商搬迁工作。这是继西于庄地区之后,天津市中心城区最大的棚户区,面积达15.8万平方米,共涉及居民7800余户。这其中,不乏从19世纪就已经存在的清代老建筑。有些老四合院里,一度挤下了八户人家。
此前有消息称,西沽南棚户区的房屋,一平米补贴8万多。这让网友们惊呼:“出来个个都是百万富翁!”但并非所有的拆迁户都高兴得起来。家住倪家大院的宋姨就皱紧眉头,她家总共只有9平方米,房屋估值加上补助费,总共在50万左右。“这点钱在市里怎么买得到房?”而通过房屋产权调换方式,她家则需要搬到外环之外更偏远的地区。像她这样面临抉择的居民不在少数,在一户仍未搬走的人家,鸽子在门口盘旋。
在河东区富民路一带,随着汪庄子、郑庄子棚户区改造工作的进行,这些70多岁“高龄”的老房子逐渐成为历史。20世纪三十四年代,郑庄子先后建成日资钢铁厂和物资转运仓库,并设有铁路专线,曾是日寇掠夺中国物产的基地和中转站。解放后,在原有基础上陆续建成三座炼钢厂,棉三、棉五也相继成立,随之而来的是人口迅速增长。改革开放以来,由于工业战略转型,企业关停并转,昔日辉煌不再。
近年来,随着棉三纺织厂改造为棉3创意街区,与新街区仅一墙之隔的郑庄子更显破败。对于居民来说,离开生活了数十年的老家,并不容易。2018年春节过后,仍未搬迁的居民家门前还挂着灯笼和吊钱,更多的平房则已被推平。一位奶奶带着她的狗,徘徊在郑庄子街头。
旧时,天津流传着这样的童谣:“拾毛褴的背大筐,一背背到谦德庄,谦德庄,万德里,扎小辫儿的不讲理……”描绘了谦德庄这个地方的特色:鱼龙混杂、世相万千,各色人等聚集。20世纪末,河西区全面改造谦德庄,矮屋平房基本拆除,取而代之的是新建的高层小区。往昔的谦德庄成为历史,只在绍兴道地段,仍存留着一片平房。2018年,河西区将这片棚户区列入改造计划,让老天津人不禁感慨:“最后的谦德庄也要拆了。”
根据河西区2018年棚户区改造项目计划,绍兴道平房总建筑面积12780平方米。拆迁前,棚户区内的居民大部分为租住的外来务工人员,生活条件简陋。以前的天津流量仪表厂,曾是这片地区最高的建筑之一。在顶层的职工活动室,一面绿墙,一张长凳,保留着当年的印迹,上世纪80年代的锦旗依旧挂在墙上,只是早已褪了颜色。
2018年初,一篇怀念天津老胡同的文章引发众多网友的共鸣,文章里写道:“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关于胡同的结,或许是被胡同的新鲜和文艺气息吸引,又或许是因为小时候种在心里的印记……”文中所提到的,正是位于红桥区铃铛阁地区的老胡同。雪后初晴,已经拆迁的空地上积满白雪,树影斑驳,让人难以相信,这地方就处在天津市中心。
新大路棚户区属于河北区望海楼街,据媒体报道,这是该区最后一块成片的棚户区,总占地12.79公顷,涉及房屋征收2224户、约9.84万平方米。照片拍摄于2017年12月,这几栋四层的小楼,大部分居民均已搬走,只剩一户人家仍未动迁。他家搭了一个鸽舍,数十只鸽子盘旋在日渐冷清的居民楼之间。
2017年,河东区大直沽地区的平房拆迁,当地曾经最有名的电影院之一的大直沽影院也在其中。1956年,原来的“新民戏院”改建为“大直沽影戏院”。1979年春节,影戏院因火灾被毁,1986年重建,更名为“大直沽影院”。1990年经过装修改造以后,其放映与服务质量提高,营业收入上升,还被市里批准为“特级电影院”。
如果不是高挂的“大直沽影院”招牌,恐怕很少人认得出这座当年的地标性建筑。随着传统电影院的没落,大直沽影院早已停运。二楼长期作为台球厅,窗户上贴着大字招牌。影院外则被蓝色围挡围起来,门口的金色大字早已褪色,见证着它曾经的繁荣。影院周围是一片露天菜市场,平日人群熙攘。
位于河东区的东宿舍,原为天津国棉一厂的职工宿舍,因地处其东面而得名。与周边沿海河修建的道路和民房不同,东宿舍片区的平房和巷陌是正南正北布局,颇显“特立独行”。2017年3月,河东区启动东宿舍、东孙台“双东”棚改项目,房屋总面积8.7万平方米,涉及拆迁居民3000余户。
在天津,“棚户区”这个名词,似乎是随着西于庄拆迁而进入人们的视野。2014年初,红桥区西于庄地区危陋房屋征收改造工程启动,总占地面积达64万平方米,9000多户居民踏上了迁徙之路。这是2014年的元宵夜,一束焰火射向天空,照亮这片低矮的平房。
时隔4年再次来到西于庄,这里仿佛成了一片绿油油的“田野”。被推平的房屋废墟,掩盖在编织网之下,仅剩的数十处房屋,孤立在这片绿色荒原上。“我们是家里有百岁老人,实在挪不动,只好拖着。”一户仍未搬迁的居民这样说,“不过看这意思也快了。”2018年,红桥区将棚户区改造作为全区第一大事,而西于庄棚户区的清片行动则是其中一项重点内容。
出售
回收
货运
租赁
?